- 发布日期:2025-03-09 01:43 点击次数:199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月15日,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古朴展厅内,一场关于隶书艺术的深度对话正在进行。
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郑州美术馆馆长,郑州画院院长,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罗鸣做客“商都沙龙”,带观众领略隶书的蚕头雁尾、波磔之美,感受其独有的韵律与力量。
活动开始前,罗鸣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艺术修为,与记者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字演变、书法艺术与博物院功能的精彩对话。
01:07隶书之韵:跨越千年的文字密码
记者:罗馆长您好!隶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重要阶段,您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它的起源与风格特征吗?
罗鸣:当然,本次沙龙,由我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也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隶变。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发展,最根本的是文字和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文字的传承和发展未曾断绝,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在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书法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发展和变化。我们的书法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古文字,再到现代文字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隶变起到了巨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是我们从古文字到金文字转换的一个关键的契合点。
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东汉,是汉字由篆书向楷书演变的重要过渡。其风格多样,既有《张迁碑》的雄浑大气,又有《曹全碑》的灵动秀美,还有《礼器碑》的端庄雅致以及《石门颂》的奔放不羁。每一种风格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和书法家们的个性表达。
记者:在欣赏隶书时,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其艺术魅力呢?
罗鸣:欣赏隶书,首先要关注其笔画之美,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独特形态;其次,要体会其结体之妙,即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整体布局的平衡。通过深入研读经典碑帖,我们不仅能领略隶书的独特韵味,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罗鸣作品
自幽之齊因寄所托 懷管與樂有感斯文
180cm×24cm×2
墨香悠悠:与书法的不解渊源
记者:接下来,我们聊聊您的个人艺术研究领域。在您的艺术生涯中,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或者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罗鸣:在我将近40年的书法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是小时候,前辈和家人传给我的一本诗帖,它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印刷体的文字之美。还有一个是家里家传的一本清代拓本字帖。通过这本拓本,我看到了从王公大臣到帝王将相,再到历代书法家所传承下来的书法遗迹,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这些字帖,激发了我对书法最初的迷恋和热爱。
记者:您也出版了很多与书法有关的字帖、书籍。您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的?
罗鸣: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该说,书法的学习是应该伴随我们一生的一种需求。如果说风格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我觉得所有的风格都伴随着人格的修炼。所以我觉得,我们书法的学习首先是人的修炼和人格的培育和培养。
在我的书法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结合:第一是碑帖的结合,第二是经典和民间的结合

罗鸣作品
写意颜真卿争座位帖 行书
180cmx47cmx4
无古不成今:博物院与书法的创新传承
记者:作为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的常客,您认为该博物院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罗鸣:博物院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也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作为我们郑州新崛起的一个公共文化和博物平台,是我们郑州、河南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方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通过举办书法比赛、书法展览、书法讲座等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亲身参与和体验书法之美的机会。其中,我参与了多场关于书法的活动,都做得非常精彩和深入,特别适合与公众进行链接,起到了非常好的美育普及作用。
记者:未来,您希望博物院在书法艺术方面做出哪些创新和尝试?
罗鸣:我希望博物院能进一步探索书法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例如,可以举办跨领域的书法艺术展览或研讨会,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书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在书法普及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亲身地参与其中,体验书写的魅力。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书法学习资源和服务。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在欣赏和创作中感受书法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罗鸣作品
以德見長仁周萬物 得天獨厚壽至百年
180cm×24cm×2
版权声明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