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大众彩票首页 > 新闻动态 > 豫湘桂战役前,假如老蒋调远征军回国参战,能否击败这50万日军?
豫湘桂战役前,假如老蒋调远征军回国参战,能否击败这50万日军?
发布日期:2025-04-13 12:34    点击次数:87

抗战时期,尽管经历了众多战役的挫败,但老蒋自己坦言,真正承认失败的会战仅有两场。

1941年,有一场战役让他痛哭流涕,称之为“抗战史上的最大耻辱”,那就是中条山战役。在那场战斗中,中国军队牺牲了8.7万人,而与之对战的日军仅伤亡3000人。还有另一场战役,被后人视为老蒋政治生涯的重大挫败,那就是豫湘桂会战。在这场战役里,150万中国军队,竟然被后勤不足、饥肠辘辘的日军给击溃了。

确实,当大家回头分析豫湘桂战役中国军为何遭受重创时,不少人觉得,要是当时国内最精锐的王牌军队——远征军能参战,或许结果会不同。毕竟,仅靠留守内地的二线部队应战,最终失利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那么,我们这一期可以试着做个设想,要是在豫湘桂战役那会儿,远征军(就是驻印军加上滇西远征军,咱们暂且这么叫)也加入了战斗,国军在那场豫湘桂战役里,会不会就能赢了呢?

【远征军参战前后,中日战力之对比。】

说到对比,咱们不妨来瞧瞧这两方的战斗力究竟怎样?

让我们先来瞧一瞧,在远征军加入战斗之前,两边的实力对比情况如何。

为了豫湘桂战役,日军把在中国战场上几乎能动用的所有机动部队都集结了起来。

1944年初的时候,日军头目畑俊带领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战场上总共有25个步兵师团,外加1个坦克师团也就是战车第三师团,还有11个混成旅团,以及一个级别相当于军的飞行集团,即第五飞行集团。

整体兵力大约62万人,然而弹药储量仅能满足20个师团的武装需求。

另外,日军得守卫华东、华北还有华南的后方区域,所以他们能动用的机动部队就只剩下一个11军了。想要单凭这个11军就发动一场横跨河南、湖南直到广西的大规模战役,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日军开始着手增强派往战场的中国派遣军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在人员配置上。

日军急忙从关东军本部及国内调集增援部队,并且扩大了派遣军的规模,以便抽调灵活机动的兵力,致力于打通豫湘桂的战线。他们调来了关东军的精英27师团,另外还扩充了11个旅团来维持后方安全,同时,将第三飞行师团升格为拥有170多架作战飞机的第五飞行集团。

经过一番部署,日军在开战前夕成功集结了15个精锐师团,总兵力达到51万人,准备投入战斗。

其中提到:

在河南战场上,冈村老贼领导的华北方面军唱主角,麾下包括了内山英太郎指挥的12军,也就是第37、62、110师团,再加上战车第三师团,总共有4个师团的力量。而到了湖南和广西,情况又有所不同,横山勇统帅的11军成了主导,手下有第3、13、27、34、40、58、64(这是从华东13军调拨过来的)、68和116师团,加在一起,足足有9个师团之多。

与此同时,为了协助广西地区的军事行动,驻扎在广东的田中久一指挥的第23军,也调派了第22师团和104师团北上,采取假装进攻的策略进行牵制。

在武器配备方面。

日军火力被大幅增强,总共出动了100余架战斗飞机,配备了1500多门重型火炮(包括山炮、野炮和榴弹炮,步兵炮和迫击炮除外),还有700多辆坦克与装甲车(这是抗战期间数量最多的一次),外加15000余辆汽车以及10万匹战马。

可以说,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日军把在中国战场上的大部分兵力,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力量,都投入进来了,简直就是倾尽全力想一举取胜。

那么,那时候的国民党军队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河南战场上,主要由汤恩伯指挥的第一战区担纲重任,麾下囊括了第4、14、15、19、36、39以及28集团军,共计七个集团军(涵盖18个军),人数超过30万。按理说,相较于日军的15万兵力,我方应当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不过,早在1942年,许多人就已领略到第一战区的实力——说是打仗不在行,扰民倒是头一号。这三十万大军里,囊括了中央军、西北军和川军,派系林立,装备也颇为简陋。整个第一战区,重炮(105毫米及以上)加起来才二十多门,有的师兵力勉强达到三千人,一个军的规模也不过一万多人。

比如说负责黄河防线的暂编27师,“人员严重不足,装备也相当差劲,连能用的步枪都不到三分之一”,全师包括3个团,总共加起来不到4000人。每个团仅有2到3门81毫米迫击炮,机枪更是寥寥无几,条件还不如当时的我军。

另外,由于长时间缺乏给养,部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士兵们个个显得瘦弱憔悴。

在湖南战场上的第九战区,驻扎的是国民党军队的精英力量。

那时候,第九战区下面包括了:

第一集团军(由孙渡指挥)、第二十七集团军(杨森领导)以及第三十集团军(王陵基负责)三者加起来共有十个军。为了让长衡会战(即湖南战场)取得胜利,老蒋还特地从第六战区调来了王耀武率领的第二十四集团军,并从第四战区派遣了第四十六军和第六十二军前往衡阳增援。同时,他还从顾祝同指挥的第三战区调来了罗奇带领的第三十七军、丁治磐的第二十六军,以及沈发藻的暂编第二军,前往株洲提供支援。这样一来,整个会战中国军队的兵力达到了十七个军,总计约五十万人。

在广西的战场上,桂系与粤军的第31军、第64军以及第93军等部队,连同地方武装力量,总人数达到了十多万人。

所以,三省合计的兵力达到了100万,然而,由于后续在江西、湖北等地的战事不断,加之后期又有增援部队和地方军队加入,整个国军的参战总人数大约攀升到了150万上下。

然而,这150万兵力中,除了第9战区的少数部队尚具一定战斗力外,其余大部分杂牌军的实力都相当薄弱。他们的装备严重不足,一个整师竟然连一门山炮都没有配备,仅仅拥有少量的迫击炮作为火力支援。

即便是装备精良的薛岳第九战区,在战斗打响前,火炮总数也不过五百多门,其中能起到压制作用的山野榴弹炮仅有二百五十六门,迫击炮二百多门,分摊到五十多万士兵头上,每人能分到的并不多。反观日军11军,他们拥有的压制火炮多达一千二百多门,双方在炮兵力量上的对比,达到了1比5的悬殊差距。

那么,当年那支远征军的战斗力究竟怎样呢?

那时候,远征军主要由两大部队构成,一支是在缅甸战场上奋战的驻印军。驻印军下辖两个军团,分别是新1军,它包括了新30师和新38师;还有新6军,它则下辖新编22师、第14师和第50师,总共五个师。这些部队全都配备了美式装备,每个军团都拥有一个装备了36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团。此外,驻印军中的两个精锐师还各自拥有一个装备了12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

那时候,卫立煌麾下的远征军,包括了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两大部队。第11集团军里,又有第2军、第6军和第71军三个军;而第20集团军,则是由第53军、第54军和第8军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总预备队,那就是第5军。这样算下来,总共有7个军,人数超过了二十万。

所以,那时候远征军的总人数不到30万。他们配备的山野炮总共有大约400门。

把这些都考虑在内,能不能打败豫湘桂地区的国军呢?

【远征军获胜可能性如何?】

雨田君认为,如果仅仅是远征军参与,缺乏美军的全力协助,那么远征军想要取得胜利的机会其实并不大。

原因有三个。

首要的一点是,在军事硬件方面,国军仍处于不利地位。

说到人数,就算把各种二线、三线部队和大约30多万人的远征军都算进去,国军总兵力也不过180万人。跟日军比起来,这个比例看起来是3.5比1,况且远征军的精锐部队也已经到位了。

不过说实话,国军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处于劣势。

比如说,在武器装备总数上,日军50万大军配备了1500门重型火炮,反观远征军,重型火炮数量仅300多门(加上山炮的话)。而国内关内的150万军队,其重型火炮总量甚至还不如远征军,就算勉强算作相同水平,那也就只有600门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们与日军的重炮比例仍然是1:2,明显落后于他们。

此外,在弹药的使用量上,对于刚在短期内换装美械装备的国军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难以轻松应对。

日军第11军为豫湘桂战役筹备了足够13个师团使用的弹药,这意味着每个师团都配备了相当于1.5个标准师团的弹药储备。就拿山炮炮弹来说,1.5个师团的备用弹药足足有3000发。相比之下,国军的一门火炮仅有200发炮弹。因此,在衡阳救援战中,美军代表目睹国军炮兵发射炮弹时,感觉他们就像守财奴数金币一样节俭。

尽管美械装备相当精良,但后勤消耗巨大。考虑到1944年时滇缅公路才刚刚恢复通行,实在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弹药供应。

所以,说到重型火炮,日军完全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又如,常听人说驻印军配备了六个坦克营,坦克总数大约180辆,其中还包括54辆谢尔曼坦克。但先不论这仅仅是账面数字(实际上国军难以调动谢尔曼坦克),就算这些坦克全部投入到豫湘桂战役中,面对日军那700多辆坦克,我方仍会处于劣势。尽管在坦克质量上我们能胜一筹,但数量上的巨大差距却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而且,第三战车师团的97式坦克与格兰特轻型坦克实力相当,在对抗谢尔曼坦克时,日军不仅配备了战防炮,还拥有90式野炮用于反坦克作战,相比之下,国军的反坦克能力就显得不如日军了。

比如说,1945年8月时苏军与日军的最后一场战役中,他们面对的是实力明显不如中国派遣军的关东军,即便如此,还是损失了78辆坦克。相比之下,国军的54辆谢尔曼坦克根本无法扭转战局。

所以,从武器装备这类硬实力上看,国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第二个方面,涉及的是现场调度的问题。

这一点同样不容忽视,尽管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凯旋而归,士气高昂,但反观国内战场,由于长期避免正面交锋,加上一种侥幸取胜的心态盛行,假如远征军真的投身其中,与这些部队并肩作战,他们很快就会被这种消极氛围所侵蚀。其实,国军之所以在战斗中连连败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态出了问题,大家都想不劳而获,不愿付出努力。

另一边的日军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号作战是他们的生命线之战,绝对输不起,所以他们拼尽全力作战。在这场战役中,不少联队损失惨重,伤亡率高达90%以上,116师团的120联队就是其中的例子。

在不少情况下,就像木桶原理展示的那样,最短的木板往往决定着整体的成败,因此远征军若要真正实现联合行动,恐怕会受到不少限制。

但要是远征军孤军奋战,人数不足三十万,要想跟日军抗衡十分困难,除非他们能把所有兵力都集结到某一个战场,诸如湖南或者广西。

说到领军人物,横山勇和岗村那个老家伙在大规模兵团作战上都挺有一套。反观国军这边,薛岳和白崇禧虽然在战场上统领大军,但在豫湘桂战役中的战略眼光却早已受到质疑。要是换成更高层级的指挥官,比如老蒋、何应钦或者陈诚来掌舵,又得扯上盟军协调的事儿,美军也要来插一脚,那到时候恐怕只会是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第三点,我们要谈的是美国军队是否会加入战斗的问题。

远征军,尤其是驻扎在印度的那部分队伍,在缅甸战场以及边境地区取得的成就确实非常耀眼。

然而,这一切成就的前提都是美军牢牢控制着后勤补给线和制空权。有了美军无微不至的空中支援和充足的后勤保障,这两支军队才能势如破竹。可要是没了这些强大的后盾,驻印军的防御工事便会大受影响,威力大减。

一个浅显的例子便是滇西的反击战,尽管有飞机和炮火的协助,但支援力度并不算强,这使得远征军在对抗日军时损失极为严重。整场战斗结束后,伤亡人数高达50000,而消灭的敌人仅1万多,伤亡比例达到了3:1。尽管这比国内其他战场的5:1要好一些,但这样的结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因此,美军是否会派出空军进行支援,并保障充足的后勤补给,将是豫湘桂战役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实际情况是,那时候美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缅甸,即便在豫湘桂战役期间,他们也还是把飞机调派到了滇西地区,而不是留在国内协助抵御日军。因此,一旦远征军参与进来,他们很可能得不到美军的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

这主要是受他们“先欧洲后亚洲”策略的影响,加之缅甸还有他们的亲戚——英军驻守。

简而言之,即便远征军加入了战斗,国军在武器和斗志上还是处于下风,明显不占优势。要想扭转战局取得胜利,远征军不仅要采取集中兵力、缩小战场的策略,避免在豫湘桂三省进行大规模决战,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得指望盟军的空中力量和后勤补给,但这样的援助机会却十分渺茫……

所以,即便是国军派出了远征军加入战斗,他们赢得胜利的机会还是很渺茫……



相关资讯